在美国时间11月29日晚间,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百岁离世的基辛格对于许多普通中国民众来说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甚至在许多媒体在街头随机采访时,许多中国群众都表示出对这一位“中国友人”的敬重。

一、不平凡的人生

  大家对基辛格的印象也许出自他突出的政绩,但基辛格的一生本就不平凡。

 1.早年颠沛流离

  基辛格1923出生于德国南部,原名为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1938年全家迁居英国,同年移居美国,1943年加入美国国籍。并在1943年至1946年,在美国服役。随后在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1952年基辛格获文学硕士,195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2.学术研究时期

  博士论文题为《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累与和平问题,1812-1822年》,该文集中研究了1815年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维持,实际上是对欧洲古典均势学说的评述,它奠定了基辛格作为现实主义学派中第一流学者的声誉。因杰出学术成果,基辛格被授予夏季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曾担任一门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他还组织了国际问题研究班,并创办了一份名为《合流》的季刊。

但是人生并非总能一帆风顺,基辛格想要留在哈佛任教的愿望落空了。

  1955年,基辛格不得不回到故乡纽约,担任美国对外关系协会研究小组的研究主任,负责起草带有结论性的研究报告,并准备出版专著。1957年,基辛格出版了《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有限战争的理论,从 而使基辛格在学术界和对外政策研究领域一炮而红。同年,哈佛大学决定聘用基辛格,授予他讲师等级。1957-1969年,基辛格历任哈佛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与此同时,他还在校外担任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特别研究计划主任、国际问题中心成员、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兰德公司顾问等兼职。

 3.从政时期

  在1968年的总统竞选中,基辛格担任了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顾问,但是后来尼克松却战胜了洛克菲勒,获得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并最终赢得了大选。在竞选中,基辛格曾经与尼克松发生激烈的争执,但是尼克松却不计前嫌,他看中了基辛格的外交才能,他决定聘请基辛格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1969年1月,基辛格离开了哈佛校园,到华盛顿走马上任,实现了由文人战略家到政策制定人的转变。1969-1973年,基辛格任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并兼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到1975年。

  1973年9月22日,时年50岁的基辛格正式就任美国国务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原籍非美国人的国务卿,和第一个兼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国务卿。

  1973-1977年,他兼任美国国务卿,获得了第一个外来移民所能得到的最高政治职务。在任期间,基辛格信奉均势外交,积极推动尼克松政府与中国改善关系,对苏联推行“缓和”战略,从而构筑一个以均势为基础的稳定的世界和平结构。同时,他对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的缓和也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基辛格退出政坛,起初想回哈佛任教,但被哈佛校长博克婉拒。后来,他受聘担任了乔治城大学教授,乔治城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顾问,并担任阿彭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等职。

  1977年,基辛格退出政府任职,当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福特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并称赞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

二、百年百次到访中国

  基辛格作为美国前国务卿,却能够被中国百姓都认识,必然是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一直关心着中美关系的发展。

 1.1971年7月9日的秘密访华

  1970年10月25日,尼克松在白宫会见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时提出,中美关系十分重要,表示想要与中国和好。随后不久,叶海亚·汗到中国访问。并与周总理转达了尼克松口信。说尼克松要走向同中国和好,愿意同中国进行有限的贸易。

  在巴基斯坦叶海亚·汗总统的热情帮助下,基辛格在精心安排下,于8日晚宴上,伪装肚子痛。叶海亚·汗总统特高声宣布,伊斯兰堡天气太热,影响基辛格的健康,请他去那蒂亚加利的总统别墅休养,以摆脱记者的追逐。基辛格在九日凌晨四时半同章文晋等陪同乘巴基斯坦民航707飞机直飞北京。当天12时15分到达北京南苑机场。周总理派叶剑英、黄华、熊向晖和韩叙等到机场迎接。

2. 1972年2月21日陪同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飞机,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访问期间,毛泽东主席会见了尼克松总统,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进行了会谈。双方就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交换了意见,着重讨论了印支问题和台湾问题。

3. 2023年7月20日 国家主席 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此时基辛格已过百岁生日,而到访中国的次数也达到了百次以上。并且此次会见安排在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也就是基辛格首次见到中国领导人的地方。这一切都使得这次会见颇具意义。

三、硕果累累的成就与著作

1. 个人荣誉

(1)1973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2)1977年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3)2016年5月9日获得美国国防部卓越公共服务奖章

 2.个人著作

作为一名成就丰硕的学者,个人著作也十分丰富,无不彰显其丰富的文化与学术内涵。

《核武器与对外政策》

《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

《白宫岁月》

《大外交》

《论中国》

《世界秩序》

《重建的世界》

《舌战中国》

《白宫密谈》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埃里克•施密特、丹尼尔•胡滕洛赫尔同著)

《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

知识拓展:中国十大国际友人

 “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评选由中国国际广播之声发起并联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主办,由国际在线网站承办,新浪网独家协办。评选百年来对中国贡献最大、最受中国人民爱戴或与中国缘分最深的国际友人。活动历时一个多月,投票数达到5600多万。

诺尔曼·白求恩

  白求恩,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3月4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因手术中被细菌感染转为败血症,1939年11月12日凌晨逝世。他在中国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抗日革命呕心沥血,毛泽东称其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约翰·拉贝

  约翰·拉贝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德国人,出生于德国汉堡市,西门子洋行代理人 、南京安全区主席。约翰·拉贝于1882年11月23日出生,1908年8月18日到达中国,先后在德国西门子驻北京分公司、南京分公司工作。1937年11月,发起并成立南京国际安全区并担任主席,以其在1937年—1938年的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人道主义行为、以及作为南京大屠杀证据的《拉贝日记》而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得到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1950年1月5日在德国因中风去世。由约翰·拉贝本人所著的《拉贝日记》于1997年出版,并被译为中、英、日、德四种语言,被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1920.7.17-2010.4.21侯爵,西班牙人,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他曾担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长达21年,任内成功推动奥运会商业化,让国际奥委会脱离财政危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他亲手颁发中国在历史上获得的第一枚奥运金牌。他长期关心和支持中国的体育事业,为中国1979年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以及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作出重大帮助。2010年4月21日,萨马兰奇病逝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吉隆医院,享年89岁。 

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记者。代表作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后人遵照其遗愿,将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022年11月16日,埃德加·斯诺逝世5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李约瑟

  李约瑟(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5日),出生于英国伦敦,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景星学社社员,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首任所长。

  李约瑟于1920年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1924年获得剑桥大学学士哲学博士学位;1942年至1946年在中国历任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1946年至1948年在法国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主任;1966年至1977年任英国剑桥大学冈维尔—基兹学院院长;197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年担任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首任所长;1990年担任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3月24日逝世。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年4月20日—2005年5月26日),又名艾培,男,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国际著名记者、作家。

  1915年4月20日出生于波兰华沙,1917年随父母来到中国,1933年开始为中国革命工作,1957年加入中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5月26日上午11时病逝于北京。爱泼斯坦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是为数不多的几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国裔人士,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他被中国官方誉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

  2019年9月25日,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路易·艾黎

  路易·艾黎(Rewi Alley,1897年12月2日~1987年12月27日),生于新西兰坎特伯雷地区斯普林菲尔德镇,新西兰有名的教育家、作家。

  路易·艾黎于1927年4月21日前往中国,1938年8月担任行政院咨询“工合”工作的技术顾问。1940年,在陕西宝鸡凤县创建培黎工艺学校。198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1985年,甘肃省政府授予其“荣誉公民”称号。

  1987年12月27日,路易·艾黎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被称为‘中国的十大国际友人“。

  2017年3月28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奥克兰与新西兰总理英格利希共同参观了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展览。

  2019年11月25日,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举行了路易·艾黎诞辰122周年及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代表及新西兰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活动。

柯棣华

  柯棣华(1910年10月10日-1942年12月9日),印度人,出生于英属印度,毕业于英国皇家医学院,印度著名医生、国际主义战士、八路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位院长。

  1938年随同印度援华医疗队到中国协助抗日,先后在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服务。1942年12月9日凌晨,任八路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的柯棣华因癫痫病发作在河北唐县逝世,年仅32岁。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玛哈·扎克里·诗琳通

  玛哈·扎克里·诗琳通,泰国公主,1955年4月2日出生,泰国前任国王普密蓬·阿杜德的次女,诗丽吉·吉滴耶功王后的第3个孩子。诗琳通公主经常跟随国王和王后到泰国各地巡视,协助普密蓬国王进行慈善活动,代表国王出席重要的国事活动和仪式。诗琳通公主是杰出的中泰友好使者,为促进中泰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推动中泰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务实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81年5月,首次访问中国,成为泰国王室成员访华第一人。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 签署主席令,授予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友谊勋章”。

平松守彦

平松守彦(1924- ),日本人,是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曾任日本大分县知事。

1979年,平松守彦在日本大分县发起了“一村一品”运动。在人多地少、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使每个村庄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或拳头产品,成功打入日本国内和国际市场,极大地促进了大分经济的发展。20多年后,“一村一品”运动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的很多国家得到了众多地方政府的支持,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983年8月,平松守彦首次应邀到上海访问并演讲。此后,上海的“一厂一品”、武汉市的“一村一宝”等运动便相继开展起来。“一村一品”运动使甘肃的牛肉面、白兰瓜、荞麦等正在逐渐形成品牌产业。陕西省自2000年开展“一村一品”活动以来,以大枣、板栗、核桃为主的干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和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江西省自2002年以来,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全省约有50%的农民从“一村一品”中受益。云南通过“一村一品”发展普洱茶产业,使普洱茶飘香海内外。湖北省的“一村一品”运动形成了柑橘、脐橙、砂梨、优质稻、水产、家禽、花卉等专业化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步形成,农民收入每年递增5%至8%。

  平松守彦先生在中国考察期间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必须要有农合组织,要对当地的优势资源(原产品)进行深加工后才能赚到更多的钱。中国有丰富的资源,完全可以依靠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他着重讲了三个原则:一是立足本地,放眼全球。即创造具有地区文化、可以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产品。二是自主自立,锐意创新。即选择和培养什么作为本地区的“一村一品”,这完全由当地居民自主决定,并进行创新和技术研究。一个村子可以推出三品,两个村子也可以推出一品,政府只是从技术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培养人才。即开展“一村一品”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如果没有具有预见性的地区带头人,“一村一品”运动就不会成功。因此,培养富有挑战精神、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点我咨询更多0元日本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