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大家都听过或者看过这样一部纪录片,叫《含泪活着》,别名也叫《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这部1999年发行的纪录片,记录下了当时去日留学的学子在日本艰苦求学奋斗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主人公含着泪沉默良久,说道:“真的是这样,只有出了国,你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国。”出了国,留学的学子就对国家的观念上,也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

在一些中国人眼中,当学生们看到“在外国的土地上,并非一切都如他们所想象的那般闪耀”时,对外国“过于浪漫的看法”以及对中国身份的“自我厌弃”感就会颠倒,了解到了美国的街道并不全是黄金铺成的,也从而变得更加尊重治理中国的艰辛。

国外月亮也没有那么圆

走出国门,曾经在夜里幻想过无数遍的地方终于脱下了它遮掩的面纱,摆在学子面前的也许是不那么让人满意的景象。破去的是幻想,看到的是现实。在国内,国外的生活,建设,制度都被过度美化,使得漂洋过海去留学的学生出了国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就澳洲而言,落后的建筑和公共设施,效率低到令人发指的政府,昂贵的服务费用,老生常谈的治安问题,再加上隐约可见若有若无的种族歧视等等,这些都让国外的美好景象在留学生心中打了折扣。留学生自会在心里作出比较,哪些方面自己国家不足,哪些方面还是自己国家更好,得益于出国后更加自由的获取资讯的渠道,更加清醒的认知,留学生人人心中都有了一杆秤,深知许多国内暂时那些是落后的,也深知其改革重建之艰辛。越出国,越爱国。

站得高了,就看到了未来

如很多西方国家一样,在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民众因为享受到了西方阵营把持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垄断世界资源,掠夺发展中国家财富所带来的福利,长期处于“不劳而获”的状况,渐渐的出现了许多现实意义上的社会寄生虫。在澳大利亚青年人中,很大一部分竞争意识薄弱,奋斗状态全无,酒、性和毒品就是他们的信仰。这种安逸的环境下,培养不出太多有毅力、竞争力和战斗力的人群,而那些没有毅力、竞争力和战斗力的人们,就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相较之下,现在的这个中国,强大的社会压力迫使大家都要去努力的求生存、求生活,使得每一个人的神经都如扭紧了的发条,随时可以迸发出无尽的潜力。是的,这种状态会让人觉得很累,会逼着人去拼搏、去成长,可正是这种状态造就了中国的下一代……他们,是中国的“未来”。将这两个人群进行对比,如果你还以为西方国家能够长久的居于霸权、领先和优势的地位,那我也只能尊重你的固执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富不过三代”等道理,在国家层面,恐怕也是成立的。

除了下一代的差别外,以澳大利亚人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政客、民众,有很多仍处于一种虚弱的骄傲的状态,他们高昂着头颅俯瞰着世界,将自己认为是世界的中心、人类的救世主,他们习惯了以自己的思维、价值和标准去衡量一切,不愿意去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尤其是来自于不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等,造成了他们在思维上的僵化-这与百年前的晚清非常的类似。如果说百年前的“开眼看世界”让中国逐步走出了固步自封的窘境,那么,这些西方国家,恐怕正在“固步自封”的道路上渐入佳境。

相反,中国因为自身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遭受着国内外严厉的批评,所以一直保持着一颗虚心向全世界学习的心,在不断的反思和学习中保持着强劲的前进和发展势头。两种趋势,两种“未来”。可以预见,当西方国家无力继续掠夺如此多的世界资源时,它们的国内也将逐步陷入混乱--瑞典南部的骚乱、法国的动荡、英国的飘摇……数不胜数的例子,它们只是开始。面对这样的“大势”,我们为何要看衰中国,看好外国?

编者说

每个家都有各自难念的经,庞大的国家又何尝不是。媒体总是报道国外美好的一面,而那些社会的“阴暗面”,却需要你自己去挖掘,去发现。无论是最发达的美国也好,或者世外桃源远离纷争的瑞士也好,它们都和中国一样,有着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不满。这不也该是社会最真实的一面吗?出了国,你才会看到那些被网络媒体美化过的国家的真实面目。

而在多方比较之下,着眼未来,我们会对中国的包容度渐渐提升。坦白地讲,中国没有那么好,但也没有那么差,不是么?

声明:沪江网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发现本网站发布的信息包含有侵犯其著作权的链接内容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做相应处理。

相关推荐:

日本学生留学热情不敌中国生,适应力弱引担忧

留学生谈:日本学生对中国印象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