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1931~1945):有声电影

日本的有声电影始于1931年,而银幕的全部有声化则到1935年才完成,第一部真正的有声片是五所平之助导演的《太太和妻子》(1931)。此后,被认为是有声电影初期代表作的影片是田具隆的《春天和少女》、稻垣浩的《青空旅行》、岛津保次郎的《暴风雨中的处女》和衣笠贞之助的《忠臣谱》。在《忠臣谱》中,衣笠贞之助具体运用了爱森斯坦的“视觉、听觉对位”理论,成功地采用了画面与声音的蒙太奇手法。

由于有声电影的出现,日本电影界出现了东宝松竹和1942年根据“电影新体制”而创办的大映公司之间的竞争,形成鼎立局面。

 这一时期最初五六年间,是日本电影艺术收获最多的“经典时代”。重要影片有内田吐梦的《人生剧场》(1936)、《无止境的前进》(1937)、《土》(1939),沟口健二的《浪华悲歌》(1936)、《青楼姊妹》,小津安二郎的《独生子》(1936),田具隆的《追求真诚》(1937),岛津保次郎的《阿琴与佐助》(1935)、《家族会议》(1936),熊谷久虎的《苍生》(1937),伊丹万作的《赤西蛎太》(1936),清水宏的《风中的孩子》(1937),山中贞雄的《街上的前科犯》(1935),衣笠贞之助的《大阪夏季之战》(1937)等等。其中《浪华悲歌》、《青楼姊妹》属“女性影片”,被视为这一时期现实主义作品的高峰。影片《土》,是第一部接触到封建剥削制度的现实主义的农民电影。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统治者加紧对电影的控制,禁止拍摄具有批判社会倾向的影片,鼓励摄制所谓“国策电影”。一些不愿同流合污的艺术家便致力于将纯文学作品搬上银幕,以抒发自己的良心,并在名著的名义下逃避严格的审查。1938年达到鼎盛。

在此前后,被搬上银幕的名著除了尾崎士郎的《人生剧场》和石川达三的《苍生》外,还有山本有三的《生活和能够生活的人们》(五所平之助导演,1934)和《路旁之石》(田具隆导演,1938),矢田津世子的《母与子》(涩谷实导演,1939),岸田国士的《暖流》(吉村公三郎导演,1939)等一系列影片,维系了日本电影的一线光明。

随着1939年电影法的制定、1940年内阁情报局的设立、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所有影片几乎都被限定配合战争的叫嚣。至1944年,拍摄了诸如《五个侦察兵》(1938)、《土地和士兵》(1939)、《坦克队长西住传》(1940)、《夏威夷·马来亚近海海战》(1942)、《加藤战斗机大队》(1944)等。

在阴云密布的岁月里,能够在创作上始终坚持自己意志和风格的艺术家寥寥无几。小津安二郎和沟口健二被认为是其中的佼佼者。小津未按照军部的意愿行事,拍出了《户田家兄妹》(1941)和《父亲在世时》(1942)两部体现他独特的澹泊风格的影片,与鼓吹战争背道而驰。前者反映了家族制度行将崩溃,后者是小津作品的永恒主题,即父子问题。沟口健二则有意识地逃避到歌舞伎等古典艺术中去,从而避开现实的战争问题,拍摄了《残菊物语》(1939)、《浪花女》(1940)、《艺道名人》(1941)“艺道”三部曲。此外,稻垣浩导演的《不守法的阿松的一生》(1943)以描绘社会底层的人生深受观众欢迎。这些作品给处于窒息状态的日本电影带来一股新鲜空气。

为了推行侵略战争,日本政府加强了新闻、纪录电影(当时称为文化电影)的工作,于1941年成立了官办的日本电影社(简称日映),拍摄了《空中神兵》等战争纪录片。但是一批纪录电影工作者却始终坚持摄制科教片,特别是大村英之助领导的艺术电影社,如厚木高、水木庄也、上野耕三、石本统吉等人,选择具有社会性的主题进行创作,拍摄了石本的《雪国》(1939)以及由厚木编写剧本、水木导演的《一个保姆的纪录》(1940)等影片,维护了由无产阶级电影同盟创始的追求真理的创作原则。

在日本电影黑暗的40年代,青年导演黑泽明以处女作《姿三四郎》(1941),木下惠介以处女作《热闹的码头》(1943),冲破种种不利条件脱颖而出。

由于本人对黑泽明的偏爱,所以这期就给大家介绍下这位才思敏捷导演的处女作——《姿三四郎》

影片剧情

明治15年,姿三四郎去访问门马三郎,没想却看到门马党与修道馆矢野正五郎的一场精彩的搏斗,矢野派一举打败了门马派,姿三四郎见状下决定改拜矢野为师,他死缠硬磨的当了矢野的弟子。几年后,他成了修道馆的四 大天王之一,在矢野的用心调教下,变成了一个谦虚的好汉。不久,三四郎作为矢野的代表向门马应战,将门马置于死地。接着进行与柔术派大师村井的对阵,此 时,柔术派巨头桧垣要求与三四郎对阵,如果打败了三四郎就娶村井女儿小夜为妻,被村井拒绝。比武结果,村井用尽了自己这把老骨头最后的力气,败在了三四郎 手下。村井临死的那天,一直想娶小夜的桧垣要求与三四郎对决,三四郎为了对付桧垣的绝技十字纹,使出了浑身解数,不想,桧垣自己的心却先败了,倒在月光朦胧的右京草原上。

影片亮点

《姿三四郎》是日本著名电影巨匠黑泽明的第一部作品,主题是讲柔道与柔道哲学,但他又不是在阐述什么是柔道,而是运用一种电影的节奏,有松有弛,在特别精彩的 地方定格,利用风、云、草来衬托格斗的激烈气氛,真正地宣传演示柔道。大陆放映过同名日本电视连续剧,广受欢迎。中国人最熟悉的姿三四郎是1981年上海 引进版《姿三四郎》的男主角,日本偶像剧的开山鼻祖——竹胁无我。

影片哲学

《姿三四郎》是黑泽明1943年的作品,也是其成名作。1943年是什么年份?此前的1942年,日本在中途岛战败。1943年,日军先是南太平洋的瓜达卡纳 尔岛战败,随后山本五十六战死,再后来又在塔拉瓦环礁中战败,使美军得到了直接攻击日本本土的军用机场,年底则是《开罗宣言》的签订,使日本失败已定。但 在这个时候拍的《姿三四郎》,整个的风格却是柔软温厚的,充满了“和谐社会”的基调,更让早已被日本军国主义宣传机器蒙蔽、不知道真实的战争形势、以为日 本侵略军果然是“武运长久”的日本帝国国民,在影片的历史叙事中产生了虚幻的安全感,可谓一剂麻醉药。

比如:与姿三四郎比赛的每一个对手,最后都受到感化,成了他的朋友,并悟到了人生和武术的真谛——那并不是要打个你死我活。最让人吃惊的,是贯穿全片的终极 关怀和哲学思想,无疑是在模仿中国的武术思想和武术哲学。很显然,即便从19世纪初的清王朝开始,中国进入了长达200年的彻底衰败期,但中华文化对于藩 属岛国日本的千年影响,并没有因为日本的三次从“师从中国到蔑视中国”的方式,而有所改变。

再比如:片中僧人的角色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个幽默智慧的老人,每到关键时便喝醒姿三四郎,并说:“真理不拘形式。”而姿三四郎在池塘里睹莲荷而悟道,也同样是用日式语言模仿中国的千年武学而已。

总之,《姿三四郎》之所以在日本电影史上有今天这样的地位,首先取决于黑泽明在日本军国主义看似不可一世的二战期间,重新找到了整个日本文化的历史源头—— 中华文明,尤其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武术思想。其次,也是因为整部影片所反映的东西,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强烈反差,所带来的滑稽感。最后,与其说《姿三 四郎》感动了电影史,倒不如说《姿三四郎》为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提供了赎罪的机会。

影片导演

黑泽明三十三岁拍摄生平第一部电影“姿三四郎”,而真正打开国外知名度的作品则是1950年的《罗生门》,此片荣获1951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后再勇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黑泽明的作品对于许多日本和美国的后辈导演多所启发,由于他的作品力求完美而且场面浩大,因此有“天皇”的尊称;他曾撰文指出:“如果把电影从我的身上抽离,剩下只有零。”他的电影主题一向强调武士道精神、人道主义者的理想,以及自我牺牲的重要,细节的考究和横向运镜则是他的独创风格。黑泽明1910年3月23日出生于东京一个武士阶级家庭,在八名兄弟姊妹间排行老么。1936年看到电影公司徵求助理导演的广告,因缘际会下开启了在电影界发展的大门。

影片评价

1943年,黑泽明第一部电影诞生了,从此,他走上了大师之路。他始终走在前面,这从他的处女作中就能得到答案,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由于是处女作,叙事还很生涩,但是黑泽明后来的思考和理念都已经初露端倪。柔道场景也与后来的剑戟戏几许神似,同时也感觉的到一丝西部片的味道。...

我從來不能理解居然有人把“粗糙”當成缺陷來著...、

《资三四郎》还有动画版哒~~有兴趣的大大可以去搜看下日本的功夫片和咱们的有什么不同吧~~~

相关推荐:

更多相关内容>>>>
想和大家进行互动吗?点击进入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