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结果还是重过程?

在上海的日本孩子有不少都在学一两样东西,比如中国画、舞蹈、武术等等,不过他们的学法更像是另一种形式的玩儿。在这样—个以日本人占多数的舞蹈班里,也有几个中国孩子,可是不久,开始有中国孩子转班,转学了,原因是:和这些日本人一起学,什么时候也学不好,跟玩似的。

无独有偶,和日本孩子一起学国画的中国孩子也被妈妈带走了,说是  老师要求不严格,教法不规范,孩子回家不练习,跟玩似的,这怎么行?

学舞蹈的也好,学画画的也好,  退出的理由竟是那么相似,而告诉我这两件事的桥本太太和清水太太虽然互不相识,可她们对此事的感慨和困惑也是惊人的一致。“难道中国妈妈不是打算让孩子来玩的吗?总不至于指望每星期学一次来培养画家、舞蹈家吧。”她们说,早就知道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高,这不难理解,可是没想到对于学业以外的兴趣学习也是如此高标准的苛求。特别是桥本太太,她的女儿曾在中国的小学读书,深知中国学生之辛苦,所以她觉得,中国孩子更需要这种“像玩似的”学法,以放松紧张的神经,调节单调的学习。要是连这点宽容都没有,那中国的孩子不是没有喘气的机会了吗?

我问她们:“真的不在乎孩子学得好不好吗?”她毫不犹豫但又是认真地回答:“重要的是孩子能和小朋友一起学得开心,在学的过程中得到乐趣,至于舞跳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那根本就是无所谓的事,不会去计较。”说到这里,桥本太太表情有点严肃了,“我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非常关爱孩子的中国妈妈却不大在乎孩子的感觉,不大在乎孩子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呢?”

当我告诉桥本太太我将把她的这些话写进文章的时候,她叫我还要再加一句:“以前只知道中国孩子辛苦,现在觉得中国妈妈们也很‘心苦’。”

日语能力考金牌保过班热卖中